罗浮山
罗浮山,雄峙于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罗浮山方圆214多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多达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脱俗的特色吸引古今无数的名仙名人和游客。历代诗人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钧等都留下经典的文赋和诗咏。罗浮山的“师雄梦梅”、“东坡啖荔”、“安期天饮”、“稚川炼丹”、“仙凡路别”、“花手游会”、“洞天药市”、“天龙王梦”等不少的传说,神奇幽胜,风流华夏。
罗浮山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是休闲度假、养生健体、消灾纳福、商务洽谈、赏景会友的绝佳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更多]地理位置
开放时间
门票价格
占地面积
罗浮山为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在此山修炼的道士众多。洞天是道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实际上是一处三面环山,只有一径可通的峡谷。罗浮山的寺观庵庙多建在洞天中,大者有18处,小者数百处。
朱明洞
朱明洞位于罗浮山南麓,为罗浮最佳景区之一,其全称为“朱明耀真洞天”。何谓“朱明耀真”?有二种说法,一说根据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尔雅》而诠释的《广雅》谓:日曰朱明,亦曰耀真,故兼名朱明耀真。另一说称:洞向南,南属阳明,于色为赤;东西南北四方的南与春夏秋冬四时的夏相称。《尔雅》称夏为朱明云云。南朝宋谢灵运(385~433)的《罗浮山赋》中有“洞穴有九,此为其一。潜夜引辉,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阳宫,耀真之阴室。”这是朱明洞正式得名的开始。742年(唐天宝元年)朝廷命有司筑百尺坛于罗浮祀山神,遣道士申太芝祭罗浮。据道书载:“申太芝找到朱明洞口,下视无底,云彩烂漫。”宋苏东坡诗:“罗浮高万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朱明洞最初为汉代朱真人修炼之地。宋代题有石榜曰朱明耀真之天(今佚)。
朱明洞景区由象山、狮山、梅花山、马山环抱而成。洞境林木苍郁,植被覆盖率90﹪,而且洞内有洞,大洞套小洞,朱明洞内套桃源洞、蓬莱洞、蝴蝶洞、青霞洞、两仪洞、泉源洞、梅花洞共7个小洞天。石刻题词,所在多有。洞内建有冲虚古观、朱明亭、东坡亭、旷心亭;还有遗履轩、仙人卧榻、飞来石、蓬莱径、洗药池、炼丹灶、元帅楼、白莲池、会仙桥等名胜古迹。
冲虚古观
冲虚古观在朱明洞口。326~334年(东晋咸和年间),道教理论家、化学家、药物学家葛洪(284~364年)来罗浮山选择了这个地点建庵修炼、筑灶炼丹,著书讲学,创道教南宗灵宝派,于是声名远播,前来学道的人众多。葛洪分别在罗浮山东西北三面增建3庵,往来讲学,著书立说,留下了《抱朴子》内外篇116卷、《肘后备急方》、《神仙传》、《集异传》、《金匮药方》等著作。朱明洞南南庵称都虚,又名玄虚。葛洪逝世后的405年(东晋义熙元年)改建称祠,诏赐祭祀。714年(唐开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罗浮山求雨。742年(天宝元年)筑坛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间还下诏循州(今惠州)长官来此祭祀并改祠为观称都虚观。设置10家人看守并安排道士2人专职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韩愈的得意门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时亦曾到冲虚观祭山。北宋冲虚观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称“此时大显,遂兴观像”。1087年(宋元 二年)诏赐额,都虚观改名冲虚观,这个观名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今日冲虚观大门清代督粤使者瑞麟所书的匾额,则多一“古”字,成为冲虚古观。
冲虚观坐北向南。主体是一套四合式庭院木石建筑结构,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主体建筑两旁为百余间平房和两层楼的道士宿舍、膳堂、库房等附属建筑物。总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观宇大门正中上方为“冲虚古观”石牌匾。匾下两侧对联“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为明代天启年间袁崇焕幕僚番禺人李云龙所书。“典”与司同义,“午”于十二生肖中属马,“典午”即司马亦即晋朝。正殿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尊神,屋脊镶嵌一排石湾名匠吴奇玉塑制的双龙戏珠及花木楼阁大型彩绘陶塑。大殿左侧为葛仙祠,右下侧为黄大仙祠。观内有长生井,由康熙年间道士张妙升(云仙)所凿,为罗浮三大名泉之一(其余为卓锡泉、酿泉)。1985~1987年,国家地质矿产部和综合利用研究所及省地矿局专家,反复进行化验的结果说明:长生井泉水出露于罗浮山断裂带北侧,属含锌重碳酸钙型水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不少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华侨参拜冲虚时,都以能带回一点“神仙水”为幸事。观后右侧有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古迹以及后人所建的东坡山房、丹石祈寿世石刻等。冲虚观是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观的祖庭。
1945年春夏间,中共广东区党委、广东军政委员会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部均设在冲虚观。冲虚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活动基地之一。亦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冲虚观由政府拨款、香港圆玄学院及各界人士赞助精工修葺,古观面貌焕然一新。
黄龙洞黄龙观
黄龙洞位于罗浮山大石楼、狮子峰之南,小石楼西侧。此洞以山水佳胜著称。洞内有黄龙观、八卦台、狮子洞、七星坛、涤尘桥、流杯池、隐翠岩、观瀑亭、黄龙瀑布等景点。黄龙观原为葛洪西庵故址。唐末群雄割据,917年(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占据今广东、广西的靖海军节度使刘隐之弟刘 ,称帝于广州,改国号为越,再改为汉,史称南汉,改纪元为乾亨,乾亨元年即为贞明三年。刘 自命为真龙天子,根据易经“飞龙在天”卦词,自造于一个“”字作为名字。又称:梦见仙人把他带到一处(实际上是他预先物色的)“两峰相叠,一水对流”的仙境,还说梦见黄龙起于此地。“两峰”是指大小石楼,“一水”就是黄龙瀑布,于是将原来的金沙洞改为黄龙洞。刘 在黄龙洞建行宫,而建造天华宫的则为刘 。刘 于959年(大宝二年)建天华宫,宫左侧建含阳门,右侧为起云门、云华阁、甘露亭、羽盖亭、龙穴石迹等。明代湛若水(一说巡按洪觉山)曾于此建四贤祠。清康熙中,冲虚观道士张云仙(妙升)建黄龙观于祠旁。此观于1958年毁坏,仅在乱石中找到一块石匾,刻有“黄龙观”观名,右侧刻“嘉庆壬申(即1812 年)仲秋吉旦”左侧刻“住持苏空施重建 莞邑谢鹰书”。
90年代新建的黄龙观,拥有原来山中佳胜的泉石天然风景。“黄龙洞口松千树,满径苍苔落凤毛”,令人有超尘脱俗之感。90年代初,香港青松观全力重建黄龙观,新建的黄龙观规模宏伟,建筑面积远远超过冲虚观。未进观即有二座典雅的牌楼。观内有三师大殿、三清大殿、妙莲池等富丽堂皇的殿宇观舍。
黄龙洞距冲虚观5公里,距华首台2.5公里,有公路可通。
酥醪洞酥醪观
酥醪洞在罗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旧志称为罗浮最深处,“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据《集仙传》称:“安期生与神女会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洞由此得名。洞中名胜古迹有酥醪观、小蓬莱、白水门、拨云寺、忘机石、七娘潭、煮石处、凝碧潭等.
酥醪观原为葛洪北庵。前有荷池(今废为田)后倚青山,观总面积2700平方米,大殿内供奉的:中为灵祖,左为吕纯阳,右为葛洪共3尊泥塑,因年久失修,塑像已毁。大殿天井有一亭台伸出,飞檐高柱,台高7.4米,面积约26平方米,亭盖为琉璃绿瓦,原是观内训示徒众、打醮传经的地方。亭侧有树龄百年的茶花。天井两旁有配殿,正殿左侧有一座小楼阁,原为道士江瀛涛所筑。香山黄培香题匾曰:“浮山第一楼”。此楼在新中国成立后曾重修。观内存有铁香炉、青瓷花盆墩等古物,还有一张尚算完整的道床----混元床,据说蒋介石、蔡廷锴均曾在此床就寝。
酥醪观原有旧观在石洞东1.5公里,今观是康熙末年道士柯阳桂所建的酥醪院,雍正初改为观,亦称稚川北庵。同治、光绪年间陈铭圭住持讲学于此。1929年(民国18年)住持张永豫、陈永焘、何明衍募资重修。陈济棠主粤时,曾于酥醪观后山建驻鹤亭,亭中可观赏白水门瀑布。1968年酥醪村民重修大殿后作为学校,正殿两旁套间则作为大队仓库。古代道士凭借酥醪优越的种植条件和酿泉水浇灌,培植和加工制成的酥醪菜干,被称为神仙菜,是县内出口商品之一。
明福洞九天观
石洞之东,距朱明洞冲虚观2公里处有明福洞,洞中九天观。九天观原名明福观。最初,明福观在泉源福地,南汉时建观。宋赐额,由苏东坡书写观名(已佚)。《明一统志》载:其内有西华道院,乃张元庵退居之所。观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邝露读书观中,自号明福洞主。明陈攸《题明福观》诗云:“狂歌白鹿兴悠然,来访罗浮洞里仙。金塔易攀天咫尺,铁桥难觅语迷玄。晴烟暖锁烧丹灶,山涧香沉洗药泉。堪笑秦人惑方士,海中三岛只虚传。”
清初,观渐圮,西华道院亦废。乾隆间,住持莫明星重修,名九天观。现存的九天观为民国时重修,建筑面积532平方米。正殿金阙宝殿,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侧殿有禄位堂、八仙殿、吕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拨款与香港圆玄学院赞助修葺,列为博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门前池塘中有数株水萝松。旧志称:“甚奇古,殆千百年物。”观侧有著名的九天观矿泉水厂。
距九天观西1公里处有梅花村、洗耳泉、石洞山房、逃暗石刻、西华道院等古迹。九天观东南2.5公里为澜石圩,其东有钓鱼台、访仙桥、葛洪药院和观源洞。
白鹤洞与白鹤观
白鹤洞在罗浮山东侧,洞中松林常栖白鹤,故名;或以为白鹤观后有形如白鹤展翅的白鹤峰,故名白鹤洞云。葛洪东庵即建于洞内,白鹤洞旅游风景点有白鹤观、五龙潭、水帘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径等名胜。
古白鹤观原在葛洪东庵,址在石洞西观场浦,明万历间已开始颓坏。清康熙间道士孙天杖在冲虚观西水帘洞口另建白鹤观。此观于抗日战争时为东江纵队政治部。1955年拆毁后建松鹤轩宾馆。其旁有3株古榕,浓荫蔽日。榕下大石上刻当代书法家惠州人秦咢生题词:旖旎双人峰,缠绵连理枝,罗浮真胜地,仙蝶也迷离。
朝元洞与南楼寺及延祥寺
朝元洞在神仓西南距华首台2公里处。南楼寺于元末迁来此间。“朝元洞”石匾为祁玉开题写。大门刻“石洞云封自古无人开秘窍,天门雾锁我今有钥透玄关”。门前有“云深处”石刻和“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特授博罗县正堂加七级记录十次张关于严禁砍伐树木事告示”碑文。石刻“云深处”源于宋吴与诗:“灵鹫飞来处,南楼敞梵宫。僧归明月下,人在白云中。”由福田至朝元洞途中有接仙桥,桥下有仙人脚印、仙人手爪、仙人锅头等。1945年东江纵队前进报社北撤时,报社的印刷机就隐藏在朝元洞前一个山洞里。
南楼寺原在小石楼南。梁大同中头陀僧景泰,结茅庵于此,“其徒苦无水,景泰卓锡于地,泉涌数尺,号为卓锡泉”(见《唐庚游记》)。
广州刺史萧誉建南楼寺,743年(唐天宝二年),寺僧托请迎释迦像的权贵宦官何行成以珍柑入贡,因得御署寺名为“延祥之寺”。仍开明月戒坛于寺之右,凡岭南落发为僧者,全部在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经翻译者怀迪,即为南楼寺僧人。861年(唐咸通二年),南楼寺地划归中阁禅院(怀迪建),另建南楼寺于山之西麓。宋时犹存,元末迁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大毁寺观。南楼寺归并延庆寺(在浮碇岗西麓,已毁)。光绪年间重建南楼寺于朝元洞。
延祥寺前身原为南楼寺,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乾末多罗将铁铸释迦真像船运至番禺,船不动。743年, 宦官何行成奉命于南楼寺筑祠,迎来释迦像供奉(博罗县志编者按:其像为人所毁,以铸农具)。事成后,何回朝复命时,携南楼寺僧所植珍柑入贡。唐玄宗乃将南楼寺赐名延祥寺,柑园为御园。宋余靖(1000~1064年,曾任工部尚书)《延祥寺记》称:“兹山(罗浮山)精蓝(佛寺迦蓝)十余而延祥之基最古”的“基”即指南楼寺址。延祥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归并延庆寺。康熙、雍正年间,复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现存的延祥寺重建于1931年(民国20年),位于冲虚观西南3.5公里,距白鹤观1公里,建筑面积288平方米,寺门有“延祥古寺”石匾额。该寺长期为部队教导队使用。
华首台与华首寺
华首台位于罗浮山西南麓、黄龙观西的孤青峰下。台地海拔300米、方圆16万平方米。周围山环水绕,危崖峭壁,林木苍郁,台侧东溪旁有蝙蝠、半月、合掌诸岩,以合掌岩最奇。巨石中空,下广上锐,形如僧人合掌。岩上侧为巨瀑“飞云溅雪”,台前有“岭南第一山”石刻。华首台周围岩洞有10多处,其中逍遥洞最佳。“天然禅宇,不假修治。”各无名洞均有石门石柱、石桌石凳;还有聚瑶池、积泉池、濯垢池、凤浴潭、水帘洞、罗汉洞、石渡船等景点,有摩崖石刻多处。台侧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身已中空,然犹花繁叶茂,生机盎然。台南4公里处为“华首碧湖”大洞水库。水库中淹没有崇祯末年华首寺僧宏源重修的花手寺。华首台植被茂密,产首乌、巴戟、黄精、党参、鸡血藤等多种中草药材。
华首寺建于华首台后。《罗浮灵异记》称:“其处常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故称华首台。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 奉玄宗诏令建寺,寺久废。明崇祯中,空隐(道独)禅师与其徒函是、函可重建华首寺。原寺山门联:“一门深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即空隐手笔。于是“大阐宗风,十方云水,闻风踵至”(见《博罗县志》)。函可(剩人)是博罗名宦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为清廷入主中国后第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其时当改朝换代之际,不少明朝士大夫出家为僧,华首台(寺)不断拓充、改建,华首古寺遂成为罗浮山第一禅林。古寺规模宏伟,为3栋横列层叠围龙式建筑,有殿堂房舍计100多间,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1964年,华首寺大雄宝殿、钟楼等被毁,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华首寺被夷为平地,片瓦不存。
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华首古寺。翌年香港同胞关耀昌集资重建华首台,在钟楼旧址上建有9米高的望海观音以及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雕塑;大雄宝殿及释迦和十八罗汉等塑像亦已次第竣工。大殿两侧建有姑太房和斋堂,另外还建有可供放3000个神龛的普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配套建筑,古寺重放异彩。 [14]
罗浮初地明月寺
民国《博罗县志》载:华首台西南山麓为大洞。中有古寺曰花手,形势壮丽,游山者从此入。门首颜曰:“罗浮初地”。此寺至清末犹存。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大洞筑起水库,称华首碧湖,花手寺被淹没。这是一处从陆路入罗浮的罗浮初地。
另据《罗浮山志》载:古时由水路到博罗游罗浮者,先到泊头(今九潭镇义合泊头村),然后肩舆经铁场明月寺入罗浮。明月寺前原建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罗浮初地”4字(已废),故明月寺亦称罗浮初地。苏轼于1094年(宋绍圣元年)贬惠州与其子苏过第一次游罗浮,就是从这条路入山的。
明月寺建在铁场圩一座小山坡上,座北向南,长60米,宽80米,倚山势逐渐增高,布局为三进院落,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第一进为大雄宝殿,右侧有客堂;第二进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关帝天;第三进为大佛殿。明月寺为985年(宋雍熙二年)僧人守容创建。因掘地得“明月戒坛”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归并于博罗县城所在地浮碇岗西麓的延庆寺。但原寺一直保存。延庆寺是官府僧会司所在,大概是明月寺田产归官,明月寺自供自给。1867年( 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为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翌年,铁场公社修葺了寺的主体。
明月寺前原有石刻“梅花故地”,今已亡佚。有人以为此处原是《龙城录》所载的隋开皇间赵师雄醉卧之处的梅花村。
其他观寺
罗浮山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卫星图像显示,山中景点资源的综合密度是黄山的1.1倍,是九寨沟的1.3倍,是张家界的1.4倍,与桂林山水的综合资源密度持平。
罗浮山的宗教建筑原有九观十八寺之多。其中以五观五寺较为著名。五观即冲虚、酥醪、白鹤、九天和黄龙。五寺为华首、宝积、延祥、明月和拨云。
长寿观 本名孤青观,在黄龙洞内孤青峰下。唐改长春观,迁于君子岩后。宋代复建,更名为长寿观。今黄牛径有卵石墙基即其遗址。南汉又改建于幽居洞。邹师正《指掌图记》云:“冲虚观西北曰幽居洞长寿观(注云:本南汉天华宫今呼为南天华)。宋末毁,迁建于县城榕溪旁。已废。
丛林观 在延祥寺左。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拆掉一些道观,将建筑材料搬迁至此建丛林观,内有丹房,便于云水游方之士居留。今不存。
黄仙观 在茶山,亦名茶山观。乾隆末年道士曾复高创建,祀葛洪之隶(一作徒)黄野人,其地因名黄仙洞。罗浮山居留的黄野人有三:其一即东晋葛洪之隶,其二为居所在水帘洞的南汉祯州(今惠州)刺史黄励,其三为居所在观源洞的唐代处士黄体靓。黄体靓在观源洞开辟茶园,使原来荒无人烟之地,聚居了300户人家。 传说他死后成仙,棺中只有空衣。810年(唐元和五年)李翱按规定祭罗浮山时,下令改葬黄体靓,开棺有遗骨,并非空衣。乃“削去(成仙)谬说”,作《辨惑》一文。葛洪之隶黄野人居所的茶山之西第二谷为小蓬莱,第三谷为艮泉,均为幽僻之地。
梅花观 在小石楼下,亦名梅花仙院。咸丰间,陈铭圭募建。原以为此地为梅花村旧址,后知其误而作梅花村事迹考证。光绪中,观渐毁,其子伯陶迁建于山左麓,今俱废。
宝积寺 在罗汉岩左,小石楼东,距延祥寺1.5公里,据《罗浮山志》载:“唐中宗时(683~684年)僧人怀迪创建于卓锡泉旁,名中阁禅院,宋仁宗赵祯赐额‘宝积寺’御书中阁,藏宋太宗、真宗、仁宗赐书及真宗赐佛衣,仁宗赐《藏经》(均亡佚)。1094年(宋绍圣元年)苏轼曾在宝积寺祀天竺瑞像(印度传来的铜佛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宝积寺与中阁禅院同时并入延庆寺。崇祯中,僧十虚复建宝积寺,掘地得智药、景泰二禅师铁像。历代香客、游人到此者甚众。1955年宝积寺被毁,至今尚未修复。
资福寺 在华首台前,唐末毁,宋初复建。今山下欧阳洞有资福寺,内有“天在山中”、“大雄宝殿”、“资福古寺”匾额,为乾隆中庄有恭书,不知何时迁建于此。
拨云寺 拨云寺建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花手寺僧严光始建。寺所位于罗浮山飞云顶西北2.5公里处的五马归槽。寺面向东方,背后为上界三峰。左右层峦环卫,前有犹如案几状的平岗,地形酷似五匹骏马同在一槽进食。此间气候高寒。此后屡修屡毁。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惠州太守王瑛又于此地建子日亭,旋被飓风所毁。180年后,严光为便于游客、僧人从容登飞云顶望晓日,乃在废圩上建拨云寺,作为隔夜留宿之所。该寺于光绪末年毁废。民国初年,曾于此处建飞云精舍,但却被盗贼盗铁坏室,不久即全部毁废。现在,原址仅留古木数棵,仍生机勃勃。
此外尚有鹿角坑口原为晦杲禅师云水庵。崇祯末年重修的法云寺。
除道观、佛寺之外,罗浮山还有数量众多的宗教与非宗教的文化古迹,遍布山中各处,计有院、台、亭、堂、轩、阁、祠、坛、门等,有的久已湮没,有的遗址尚存,有的保留至今。这些建筑物都座落在优美的风景点上,极有开发利用价值。